春節期間,是舉國歡騰的日子,這個傳承了數千年的節日,從初一到正月初七每天的習俗各有不同,盡顯傳統文化魅力。
正月初一本名“元旦”,因實行公歷的原因,改名為春節,依舊講究極多。新年初一,人們早早起來,相互拜年,拜年時,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,祝長輩人長壽安康,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,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,因為“歲”與“祟”諧音,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。
初一這天,全家皆飲屠蘇酒,屠蘇酒是一種藥酒,可祛病驅邪,被歷代名醫推崇,飲酒還有個別開生面的規矩,從一家人最小的開始先喝,依次下來,家中最長者最后喝。宋朝文學家蘇轍的詩道“年年最后飲屠蘇,不覺年來七十余”。當然,這天還有些如占歲、不可動掃帚的習俗。
正月初二風俗有南北之分,南方稱為“迎婿日”,指出嫁的女兒攜同夫婿及兒女回娘家,并帶上一些小禮品和紅包,分給娘家的小孩,講究一個“禮輕情意重”。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,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,還是普通家庭,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。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。
這一天的漢族傳統年俗有燒門神紙,谷日忌食米飯等。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,因赤口,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,為防招惹口舌是非,各人均不出外向親友拜年,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。
相傳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。有“送神早,接神遲”之說,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,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。接神拜祭一般在下午太陽開始下山至晚上舉行的民間俗語:“送神早接神遲”。同時這日可拜謝“灶君”,聽說民間風俗中“灶君”是獎罰分明的神之一,如舊年家中不如意可用“一碗清水三支香”拜祭“灶君”。
俗稱“破五”,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,此日皆可破。按照舊的習慣要吃“水餃”(南方則湯圓)五日,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、二天,有的隔一天一吃,然而沒有不吃的。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,就連待客也如此。婦女們也不再忌門,開始互相走訪拜年、道賀。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。還有一說是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,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。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,主要是送窮,迎財神,開市貿易。
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耕作或做生意。同時這一天也要家家戶戶大掃除,把所有囤積的垃圾全都清理出去,包括平日污穢的廁所也得清掃干凈。所以稱為“挹肥”。
根據東方朔的《占書》記載,由初一開始,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“一雞二狗、三豬四羊、五牛六馬、七人八谷”,所以初七就是人日。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,魏晉后開始重視。古代人日有戴“人勝”的習俗,人勝是一種頭飾,又叫彩勝、華勝。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、剪彩為人,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,也戴在頭發上。此外,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。唐代之后,更重視這個節日,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,又登高大宴群臣。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,則主一年人口平安,出入順利。
這些習俗雖然沒有完整傳承下來,但卻寄托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、避災、祈福的美好愿望。
上一篇:除夕,永恒的夜
下一篇:觀春晚小品《將軍與士兵》有感